运用桂枝汤并根据方药组成及用量的配伍特点,可辨治肺卫虚弱证、外感卫强营弱证、脾胃虚弱证、内伤卫强营弱证、心气虚弱证;辨治要点为汗出,咳嗽,舌质淡、苔薄
白,脉弱。
【组成】 桂枝 去皮,三两 (9 g) 芍药 三两 (9 g) 甘草 炙,二两 (6 g) 生姜 切,三两(9 g) 大枣 十二枚,擘 (12枚)
【用法】 用水490 mL,煮取药液210 mL;每次温服70 mL,若一服病愈,则停止服药;若病证仍在,可继续服药。
【功效】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。
1.辨治慢性鼻窦炎、支气管炎、支气管肺炎、支气管扩张、间质性肺疾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肺卫虚弱证,以咳嗽、汗出为基本特征。
【适用病证】
主要症状:咳嗽,气喘。
辨证要点:口淡不渴,舌质淡、苔薄白,脉浮弱。
可能伴随的症状:汗出,或手足不温,或头痛,或鼻塞不通,或面色萎黄,或呕吐,或胃脘不适等。
2.辨治感冒、流行性感冒、感染性疾病、发热性疾病属于卫强营弱证,以感冒汗出为基本特征。
【适用病证】
主要症状:发热,恶寒,或咳嗽。
辨证要点:汗出,口淡不渴,舌质淡、苔薄白,脉浮弱。
可能伴随的症状:手足不温,或气喘,或头痛,或鼻塞不通,或倦怠乏力,或肌肉疼痛,或关节疼痛,或呕吐,或胃脘不适等。
3.辨治肠胃性感冒、急慢性胃炎、急慢性肠炎、急慢性胆囊炎、慢性肝炎、慢性胰腺炎属于脾胃虚弱证,以脘腹不适、汗出为基本特征。
【适用病证】
主要症状:脘腹不适,或疼痛,或拘急。
辨证要点:口淡不渴,汗出,舌质淡、苔薄白,脉虚弱。
可能伴随的症状:手足不温,或面色萎黄,或头晕目眩,或肌肉酸困,或不思饮食,或怕冷,或呕吐,或恶心等。
4.辨治原因不明性内分泌失调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、结核病、风湿病、亚健康属于卫弱不固证,以自汗、怕风为基本特征。
【适用病证】
主要症状:自汗,怕风,容易感冒。
辨证要点:活动后汗出加重,舌质淡、苔薄白,脉虚弱。
可能伴随的症状:手足不温,或半身汗出,或神疲乏力,或面色不荣,或周身酸痛等。
5.辨治心肌炎、心肌病、扩张性心肌病、肥大性心肌病、心律不齐属于心气虚弱证,以心悸、心痛、倦怠乏力、脉弱为基本特征。
【适用病证】
主要症状:心悸,或心痛,心烦。
辨证要点:倦怠乏力,口淡不渴,舌质淡、苔薄白,脉沉弱。
可能伴随的症状:手足不温,或失眠,或健忘,或形寒怕冷,或头晕目眩,或肢体酸痛等。
【解读方药】方中用辛温药2味,桂枝偏于温通,生姜偏于宣散;芍药味酸补血敛阴;益气药2味,大枣偏于补血,甘草偏于生津。又,方中用辛温药配伍敛阴药,辛散于外酸敛于内,以治营卫不和;辛散药配伍益气药,辛甘化阳以补气,以治阳气不固;敛阴药配伍益气药,以治气阴两虚,方药相互为用,以温通宣散,益气补血为主。
【配伍用药】咳嗽甚者,加半夏、杏仁,以降逆止咳;若心悸者,加酸枣仁、茯苓,以宁心安神;若头痛甚者,加大芍药用量,再加白芷,以辛散缓急止痛;若气喘甚者,加杏仁、桔梗,以宣降平喘;若痰多者,加白芥子、莱菔子,以降逆化痰;若汗多者,加五味子、牡蛎,以收敛止汗;若怕冷甚者,加大桂枝用量,再加附子,以温通散寒;若不思饮食者,加大生姜用量,再加生山楂,以消食和胃;若恶心者,加大生姜用量,再加陈皮,以降逆止逆等。
【临证验案】
1.鼻咽炎、鼻窦炎
马某,男,58岁,郑州人。有20余年鼻咽炎病史,10年前又有鼻窦炎,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。刻诊:鼻塞不通,头痛,遇凉加重,汗出,咽喉不利,咯痰爽利,流清稀鼻涕,有时夹黄鼻涕,咽干欲饮水,手心烦热,大便干结,舌质淡红、苔薄黄,脉细弱。辨为营卫虚弱,阴虚内热证,治当调补营卫,滋阴利咽,兼以益气,给予桂枝汤与麦门冬汤合方加味:桂枝10 g,白芍10 g,生姜10 g,麦冬170 g,生半夏24 g,红参10 g,大米15
g,大枣12枚,桔梗12 g,薄荷12 g,炙甘草10 g。6剂,第1次煎35 min,第2次煎25 min,合并药液,每日1剂,每次服150 mL左右,每日分早、中、晚3次服。
二诊:鼻塞减轻,大便略溏,易前方减麦冬为80 g,6剂。
三诊:头痛减轻,鼻塞较前又有减轻,口渴基本缓解,以前方麦冬为50 g,6剂。
四诊:仍有轻微鼻塞、头痛,手心发热消除,以前方加白芷10 g,6剂。
五诊:仍有轻微鼻塞,头痛止,咽喉不利基本消除,以前方变白芷为12 g,6剂。
六诊:诸症状基本缓解,又以前方6剂继服。
之后,为了巩固疗效,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,随访1年,一切正常。
用方体会:根据鼻塞、头痛、遇凉加重、汗出辨为卫虚不固,再根据咽干欲饮水、手心发热辨为阴虚内热,因鼻涕时夹黄色辨为寒热夹杂,又因脉细弱辨为气阴两虚,以此辨为营卫不固,阴虚内热证。方以桂枝汤调补固护营卫;以麦门冬汤滋阴清热,利咽降逆,兼以化痰,加桔梗、薄荷,宣利咽喉,开达鼻窍,方药相互为用,以奏其效。
2.小肠间质瘤术后,发热,腹痛
黄某,男,46岁,保定人。1年前因发热,腹痛,经多地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肠间质瘤,手术后仍然发热,腹痛,服用中西药未能改善症状,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。刻诊:发热(有时自觉发热即体温正常,有时体温37.5 ℃左右),腹痛,汗出甚于中午,不思饮食,手心烦热,足心怕冷,大便时溏时干,口渴喜饮热水,舌质淡红、苔薄黄略腻,脉浮弱。辨为营卫虚弱,湿热内蕴证,治当调补营卫,清热燥湿,兼以益气,给予桂枝汤、芍药甘草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加味:桂枝10 g,白芍20 g,生姜10 g,黄芩10 g,黄连3 g,生半夏12 g,红参10 g,五灵脂10 g,干姜10 g,大枣12枚,生山楂24 g,生附子3 g,炙甘草20 g。6剂,第1次煎35 min,第2次煎25 min,合并药液,每日1剂,每次服150 mL左右,每日分早、中、晚3次服。
二诊:足心怕冷减轻,以前方减生附子为2 g,汗出较前减少,6剂。
三诊:足心怕冷虽减轻且仍有,腹痛好转,以前方变生附子为3 g,6剂。
四诊:手心烦热及足心怕冷基本消除,腹痛止,以前方减白芍为10 g,6剂。
五诊:汗出及腹痛未再出现,体温正常,可时时仍有自觉发热,大便正常,未有其他明显不适,以前方加桂枝为12 g,生姜15 g,6剂。
六诊:诸症状基本解除,又以前方6剂继服,以巩固治疗效果。随访1年,一切正常。
用方体会:根据发热、汗出甚于中午,脉浮弱辨为营卫虚弱,再根据不思饮食、大便时溏时干辨为脾胃不和,因口渴喜饮热水辨为寒热夹杂,又因舌苔薄黄且腻辨为湿热,以此辨为营卫虚弱,湿热内蕴证。方以桂枝汤调补营卫;以芍药甘草汤益气补血,缓急止痛;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,温中益气;加生山楂消食和胃,生附子以温中散寒助阳,方药相互为用,以奏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