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用小青龙汤并根据方药组成及用量的配伍特点,可以辨治感冒夹寒痰郁肺证、寒饮郁肺证、溢饮寒证,以及寒饮凌心证;辨治要点是咳嗽,或气喘,舌质淡、苔薄白或腻,脉沉或紧。
【组成】麻黄 去节,三两 (9 g) 芍药 三两 (9 g) 细辛 三两 (9 g) 干姜 三两 (9g) 甘草 炙,三两 (9 g) 桂枝 去皮,三两 (9 g) 五味子 半升 (12 g) 半夏 洗,半升(12 g)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分2次服。
【功效】宣降肺气,温肺化痰。
1.辨治感冒夹慢性支气管炎、感冒夹慢性支气管哮喘、感冒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感冒夹肺源性心脏病属于感冒夹寒饮郁肺证,以发热、怕冷、咳嗽、痰稀色白为基本特征。
【适用病证】
主要症状:发热,怕冷,咳嗽,气喘。
辨证要点:痰稀色白量多或呈泡沫状,无汗,舌质淡、苔白腻,脉浮紧或沉紧。可能伴随的症状:头身疼痛,或胸中痞闷,或干呕,或倚息不得平卧,或头面四肢水肿,或身体疼重等。
2.辨治慢性支气管炎、慢性支气管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肺源性心脏病属于寒饮郁肺证,以咳嗽、痰稀色白为基本特征。
【适用病证】
主要症状:咳嗽,气喘。
辨证要点:痰稀色白量多或呈泡沫状,无汗,舌质淡、苔白腻,脉浮或沉。
可能伴随的症状:胸中痞闷,或干呕,或倚息不得平卧,或头面四肢水肿,或身体疼重等。
3.辨治肺源性心脏病水肿、支气管哮喘水肿、渗出性胸膜炎、慢性肾炎水肿、心脏病水肿、内分泌失调水肿、淋巴回流受阻水肿属于寒饮郁肺水肿证,以咳嗽气喘、肢体水肿为基本特征。
【适用病证】
主要症状:咳嗽气喘,肢体水肿。
辨证要点:口淡不渴,舌质淡、苔白腻,脉浮或紧。
可能伴随的症状:喘息不得平卧,或颜面水肿,或痰多清稀,或怕冷,或手足不温,或胸闷等。
4.辨治心律不齐、室性房性心动过缓、心力衰竭、心包积液属于寒饮凌心证,以心悸、气喘为基本特征。
【适用病证】
主要症状:心悸,气喘。
辨证要点:口淡不渴,舌质淡、苔白腻,脉浮或紧。
可能伴随的症状:喘息不得平卧,或颜面水肿,或面色晦暗,或全身怕冷,或手足不温,或胸闷胸满等。
【解读方药】方中用辛温药4味,麻黄偏于宣散,桂枝偏于温通,细辛偏于温化,干姜偏于温中;半夏苦温降肺止逆;收敛药2味,芍药偏于酸寒补血,五味子偏于酸甘益气;炙甘草益气和中。又,方中用辛温药配伍降逆药,以调理肺气宣降;辛温药配伍收敛药,以调理肺气宣降收敛;宣降药配伍益气药,宣降肺气不伤气;辛温药配伍益气药,辛甘化阳以益卫,方药相互为用,以解表散寒,温肺化饮为主。
【配伍用药】若咳嗽甚者,加大麻黄、半夏用量,以宣降肺气;若气喘甚者,加大麻黄、半夏用量,再加杏仁、款冬花,以宣降平喘;若倦怠乏力者,加人参、白术,以健脾益气;若痰甚者,加大半夏用量,再加白术、茯苓,以降逆健脾,燥湿利湿;若心悸者,加大五味子用量,再加人参,以益气滋阴;若肢体水肿者,加茯苓、甘遂,以利水逐水等。
【临证验案】
1.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慢性胃炎
尚某,男,71岁,郑州人。有多年支气管哮喘病史,在3年前又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,多次服用中西药但未能有效控制症状,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。刻诊:咳嗽,气喘,胸闷胸满,痰稀色白,烦躁,胃胀,不思饮食,恶心,手足不温,倦怠乏力,舌质暗淡边夹瘀紫、苔白略腻,脉沉弱。辨为寒饮郁肺,中虚夹瘀证,治当温肺散寒,健脾益气,活血化瘀,给予小青龙汤、理中丸与失笑散合方加味:麻黄10 g,桂枝10 g,细辛10 g,生半夏12 g,白芍10 g,干姜10 g,五味子12 g,红参10 g,白术10 g,杏仁15 g,五灵脂10 g,蒲黄10 g,炙甘草12 g。6剂,第1次煎40 min,第2次煎25 min,合并药液,每日1剂,每次服150 mL左右,每日分早、中、晚3次服。
二诊:气喘减轻,胸闷胸满好转,以前方6剂继服。
三诊:咯痰减少,仍有恶心,以前方加大半夏用量为18 g,6剂。
四诊:恶心消除,胸闷胸满较前又有好转,以前方减半夏为12 g,6剂。
五诊:舌质瘀紫减轻,手足仍不温,以前方去蒲黄,加生附子5 g,6剂。
六诊:手足温和,烦躁基本消除,又以前方6剂继服。
七诊:诸症基本趋于缓解,以前方治疗60余剂。之后,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,每次5g,每日分早、中、晚3次服。随访1年,病情稳定,一切尚好。
用方体会:根据咳嗽、气喘、苔白辨为肺寒,再根据胃胀、不思饮食、苔白辨为胃寒,因倦怠乏力、脉沉弱辨为气虚,又因舌质暗淡边夹瘀紫辨为寒瘀,以此辨为寒饮郁肺,中虚夹瘀证。方以小青龙汤温肺宣肺,降肺平喘;以理中丸温补脾胃,调理中气;以失笑散活血化瘀,加杏仁温肺降逆,化痰平喘。方药相互为用,以奏其效。
2.全心衰竭
马某,男,63岁,郑州人。有多年冠心病病史,1年前又出现全心衰竭,多次住院治疗,出院后又经多家医院中西药治疗,但未能有效控制症状,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。刻诊:心悸,咳嗽,动则气喘,痰多清稀,胸闷,颜面及四肢水肿,倦怠乏力,手足不温,腹胀,恶心,大便溏泄,舌质淡、苔薄白,脉沉弱。辨为心肺阳虚,水气内停证,治当温补心气,益肺降逆,攻逐水气,治用小青龙汤与茯苓四逆汤合方加味。麻黄10 g,桂枝10g,细辛10 g,干姜10 g,白芍10 g,生半夏12 g,五味子12 g,茯苓12 g,生附子5 g,红参10 g,甘遂6 g,蛤蚧1对,大枣10枚,炙甘草12 g。6剂,第1次煎35 min,第2次煎25 min,合并药液,每日1剂,每次服150 mL左右,每日分早、中、晚3次服。
二诊:动则气喘略有好转,咳嗽减少,以前方6剂继服。
三诊:颜面及四肢水肿明显减轻,动则气喘较前又有好转,胸闷基本消除,以前方减甘遂为5 g,6剂。
四诊:动则气喘基本趋于缓解,手足转温,以前方去蛤蚧,变红参为15 g,6剂。
五诊:颜面水肿消退,下肢略有水肿,以前方减甘遂为3 g,6剂。
六诊:仍有轻微恶心,腹胀,以前方加陈皮24 g,6剂。
七诊:诸症基本趋于缓解,水肿消退,以前方治疗60剂。之后,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,每次5 g,每日分早、中、晚3次服,以巩固治疗效果。随访1年,一切尚好。用方体会:根据心悸、动则气喘辨为心气虚,再根据咳嗽、动则气喘辨为肺气虚,因颜面及四肢水肿辨为水气浸淫,又因手足不温、舌质淡、脉沉弱辨为阳虚,以此辨为心肺阳虚,水气内停证。方以小青龙汤宣降肺气,化饮散水;以茯苓四逆汤温阳散寒,宁心安神,加蛤蚧补益心肺,摄纳元气,甘遂攻逐水饮。方药相互为用,以奏其效。